从罗胖带着千万用户跑了谈起,你的小程序为什么成了炮灰?

2017/01/18
1月9日之前,张小龙几轮对小程序的「曝光」吊足了大家的胃口,但仅仅过了一周之后,我们看到了几条令人错愕的消息。用户超1000万的罗辑思维撤退了……

b1c69d3d7004f5c57ea90afb6c3f7ca6_1484621266.jpeg

在小程序发布当日,博卡公布了一份榜单,当天发布的Top100小程序中,富媒体类别的就占了21家。

不玩小程序了,罗胖带着千万用户跑了

数据来源:博卡(BOKA)精选榜

这一波「炮灰」下来嗨的是靠10w+喂养的媒体,苦的是谁呢?是产品经理和开发啊,设计文档也认认真真读了,开发资源也跟老板申请到了,咔!搞了半天项目没前景给砍了,你说都快过年了,换谁能高兴呢。

但同时另外一种声音又很坚定:美团的同学正在没日没夜的改他们小程序的Bug,优化功能,并在所有美团的宣传页上印上小程序的二维码。

其实不管是罗辑思维提出的「国民总时间」,还是小程序喊出的「连接一切」的口号,「场景」、「线下」、「用户时间」等关键词都是产品经理和创业者在新的一年里所要思考和实践的。本文会和大家聊聊,冷静下来的小程序到底想要做什么?

什么是场景?微信本身已经成为场景

仅从定义上来看,“什么样的用户角色”在“什么样的环境”下产生了“什么样的行为”这个完整的过程可以被称之为一个场景,一个具备高价值的场景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:用户会频繁地进入。

打开手机看看吧,除了系统服务,哪个App占的使用时间和消耗电量最多?大部分无疑就是微信了,而从官方给出的数据报告里我们也看到一个惊人的数字:一半的微信用户每天使用微信的时间长达1个半小时。

如果微信能每天占用你1-2小时的时间,那么除了聊天,发红包,看朋友圈,那为什么它不能让你在里面干更多的事情,占用你更多的时间呢?从赚钱的角度来讲,不管是一张张小程序二维码,还是各种功能入口,微信都是在笼络更多的商家、企业为其「打工」,自己则成为垄断市场的寡头。

关键词是线下,微信不想让你做流量生意

有人说,小编你把微信说这么可怕是不是要搞事情啊。其实想要知道小程序要做什么,就得明白微信是不想让你做流量生意的,凡是指望一炮而红赢得盆满体钵的小程序流量产品,目前看上去已经沦为了「鸡肋」。

为什么你成了炮灰?没有抓住最短服务路径

我们再说回线下,为什么开头说很多媒体没有抓到「红利」反而变成了「炮灰」呢?因为小程序表示,我压根不是为了来解决目前大家的「流量焦虑」和「入口危机」的,我是来给线下服务的,其本质是「线上的用户时间已经被超级App瓜分殆尽,而你可以从用线下的场景里分到一点用户时间」,小程序上线第三天,微信官方推文带来一个线下场景化应用指南,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场景:

  • 公交+小程序:知道什么时候公交来。

  • 航空+小程序:提醒你航班到了、延误了、该登机了。

  • 旅行+小程序:行程、酒店...回家和旅行的琐碎都放在微信里。

  • 娱乐+小程序:KTV扫码点歌,唱完了叫个代驾,安全回家。

  • 快递+小程序:一键呼唤快递小哥,看自己的快递到哪儿了。

  • 天气+小程序:天气时好时坏,重点是要查查雾霾。

  • 健康+小程序:终结生病去排队三小时,看病五分钟,医院排队的“噩梦”。

  • 驾车+小程序:加油、充电不想下车,一码搞定。

  • 安全+小程序:扫码求助交警,多一份安全感。

图片来源:微信线下场景化应用指南

从以上的9个场景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特征:「从线下的场景中分享用户的时间」以及「缩短了用户使用服务的路径」,比如说旅行买票这个场景中,本来你的时间全部被排队、繁琐的购票流程所占据了,在火车站或者机场这种场景下,你是否会更愿意扫码完成相关的服务?再比如如果我生病了,在医院排队的过程中,如果有小程序可以扫一下然后出现和我病症相关的内容供我浏览,这样的话我就不需要再打开浏览器或者下载一个丁香医生了,这样类型的小程序可以说是既分享了用户时间又解决了问题。

小程序上线之后,很多App开始紧锣密鼓地把原有的产品搬到小程序上去,这种做法的下场很有可能变成做得快,死得快。拿电商O2O的产品举例,快递业如此发达,连煎饼果子都能送上门了,用户的使用习惯已经变成了线上浏览所需的服务再去线下享受,什么扫一扫点餐、扫一扫取号在这种场景下根本没什么太大用处。有人想给实体商场做一个商户地图,用户可以在线下扫一扫选择用餐的商户,但其实商场里的店铺已经有了相当完善(价位、评分)的线上入口,用户完全是直奔商户而去,根本用不上你的服务。

有人进来,有人退出,进进出出才有高潮的来临,我们要做的而且也只能做的就是领悟透微信小程序的引导定位,顺势而行,切莫让自己的小程序一直沦为炮灰!

添加新评论